浅谈泥塑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泥塑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开展好泥塑活动,不仅使幼儿从小了解、接触民间的文化艺术,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艺术审美的教育,而且能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由于泥塑可以夸张变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余地,因此不失为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条好途径。过去活动中经常是由老师一步一步手把手地教,让幼儿模仿学习、反复练习。老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学得像不像,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幼儿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这些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宝贵的非智力因素。为此,我们以此为突破口,深入探索如何使泥塑这一民间艺术与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素质。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为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提供基础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幼儿教育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幼儿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即是教育。在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的:
(1)美化幼儿的活动环境
幼儿的艺术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一起布置我们自己的泥塑作品、手工作品和美术作品。在创设泥工区域的游戏环境时,我们注重的是启发引导,而不是去做,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我们还组织幼儿商讨:泥塑区设在什么位置?需要添加什么材料?怎样摆放?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如:我们把以前指导的大、中、小班幼儿富有创意的作品保留下来,不好保留的拍成照片,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请大家欣赏,并启发幼儿:我们可以怎样利用这些作品?幼儿的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们可以把它们摆在窗台上”、有的说:“我们可以把它们布置在墙上”、还有的说:“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看看”、“把照片做成相册放在泥塑区,我们想看就看”。大家选取了最好的意见,一起布置了泥塑区。在共同的装饰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
为了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从幼儿的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各种不同颜色、质地的彩泥、橡皮泥、紫砂泥等。此外还与孩子一起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擀面杖、塑料刀、火柴棍、小棒、牙签、羽毛、贝壳、瓶子、豆子等等,并将这些工具与材料分门别类地摆放,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的经验。“浮雕”是孩子们经常采用的泥塑形式,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们与幼儿讨论后增加了一些小瓶、罐子、不同形状的木版、纸板、瓷砖等材料,孩子们在这些材料上进行探索、学习、游戏。例如:孩子们在小瓶上进行泥塑时,开始都喜欢用漂亮的彩泥,可是彩泥在玻璃瓶子上干了之后,孩子们发现彩泥纷纷地脱落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在了解了各种泥的特性之后,他们又尝试用紫砂泥游戏,紫砂泥干了之后,涂上漂亮的颜色可以和彩泥比美。一个个充满稚拙的“工艺花瓶”摆在了班里的展览区,孩子们从灵巧的十指间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他们积极地把自己的发现传递给小朋友,使孩子们在探索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
宽松、和谐、自由的创作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在班里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理解、接纳、民主的氛围,给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我们在指导幼儿捏泥时,坚持解放幼儿的双眼,让幼儿充分地观察;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幼儿有自己的思想感受;解放嘴巴,让幼儿尽情地交流。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使孩子有话愿意与老师说,有问题愿意与大家商量做,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自由、自主地学习、游戏。教师积极鼓励的话语给予孩子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创作活动,更加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泥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直观、立体、形象,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虽有大胆的想象和创造,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脱离观察,没有了观察,幼儿就像失去了眼睛,无从入手。因此,我们引导幼儿从观察入手,掌握观察的方法。如:捏“乌龟”,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角中的小乌龟,引导他们从乌龟的各个部分及细节之处着手,观察乌龟活动时四肢划动,关节伸长的动态,小朋友可喜欢了。在进行泥塑时,由于有了充分的观察,幼儿捏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捏了乌龟伸长脖子找食物的姿态,有的捏了全身紧缩的乌龟,还有的捏了在水里游玩的乌龟形象,非常生动有趣。一团团色彩鲜艳的泥团,在孩子们的手中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要圆就圆……
在游戏中,我们注意循序渐进,使幼儿既不感到高不可及、束手无策,又不感到不费力气、唾手可得,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经过稍稍努力便可达到目的。在美工区游戏中,鼓励幼儿进行变通创造,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建立信心。开始,我先让幼儿无目的的揉、玩彩泥,在揉玩的过程中了解泥的特性,引导幼儿去发现彩泥极强的可塑性和还原力,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幼儿很感兴趣。这时,我们就引导幼儿在玩中总结出一种技能——揉,在揉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如果改变手的方向,变成一前一后,就会把彩泥揉长——实际上幼儿在玩中发现了搓的技能。于是,我们把这个概念在游戏中渗透给幼儿,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掌握了搓的技能,并逐步地发现搓长后一拧一卷,就会变成麻花、花卷、蛇、蜗牛,一压一拽就会变成带鱼和面条。在此基础上,逐渐启发幼儿捏简单的物体,进而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使所塑形象更加完美、生动、有趣。如:在圆球上添加弯曲的小棒变成跳舞的小人、螃蟹,添加牙签变成太阳公公,添加羽毛变成小鸡、小鸟等。我们在指导时注重的也不再是形的像与不像,而是幼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及态度。体现了“因人而异、因形而异”,遵循幼儿的兴趣不同,指导切入点不同;需要不同,帮助的程度不同;发展不同,教育的起点不同。孩子们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创造,总结出:搓一搓变一变,团一团变一变,压一压变一变,剪一剪变一变,卷一卷变一变等多种不同的方法。幼儿的思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乐此不疲,幼儿在玩泥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各种技巧,而且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充分调动和发展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的泥塑灵感得到真正的释放
现代教育价值观告诉我们,培养正确的态度是第一位的,提高能力是第二位的,传授知识是第三位的,而这条路上的直达车便是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幼儿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为了培养幼儿捏泥的兴趣,我尝试在幼儿的生活中抓住幼儿关注的热点,选择幼儿自身感知过的事,挖掘教育的内容,如:吃过的东西、用过的生活用品、喜爱的小动物等,并巧妙地将泥塑融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达到泥塑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如:泥塑活动参与到娃娃家中,成为娃娃餐桌上的水饺、面条、麻花,水果篮中的蔬菜、水果,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道具,使幼儿的角色活动开展得更富有想象力,模仿生活的内容更加真实生动。泥塑参与到语言区,一本好看的书,一盘好听的录音故事,经过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以及幼儿的倾听与理解消化,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艺术形象,在教师的指导下配上适当的背景,呈现出一组组有主题的泥塑造型。如:《小蝌蚪找妈妈》《龟兔赛跑》《小兔子乖乖》等,它既有工艺品的精致,又有玩具的效果;它既是教具也是玩具、道具。幼儿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利用这些泥塑边表演边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还可以将这些泥塑自由搭配,进行自编故事。在幼儿手里,这些没有生命的造型,它们把幼儿的内在愿望、美好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开展幼儿泥塑活动,幼儿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耐心启发,多带幼儿观察、感知事物,并将泥塑融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泥塑活动会为全面提高幼儿素质起到最大限度的促进作用。
手工材料
关键词:泥塑
- 幼儿园泥塑活动主题创作的指导要点 2012/12/25
- 幼儿泥塑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 2012/12/07
- 在幼儿园中开展泥塑活动的实践研究 2012/12/02
- 无声的音乐 快乐的享受--泥塑 2012/02/08
- 幼儿园泥塑活动中幼儿常规的培养 2011/11/23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