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园获奖论文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Tinna 感谢 Tinna 上传 0人参与

宁波市江北区绿梅幼儿园  胡珍艳  刁东辉 

一、 引言 
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中,张俊副教授提出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以数学的关键经验重建数学课程的系统性,主张“为思维而教(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为应用而教(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以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北京教科院廖丽英副研究员则提出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 教学实验设计 
(一) 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要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 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 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四) 教学基本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重视和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数学活动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中小班幼儿则有大幅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大班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建构。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3、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 。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五) 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1、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本园大一班41名幼儿。 
2、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即幼儿大班的一年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 活动实验方案 
(一)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了死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了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好奇之事,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教材。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在“排序”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有些老师、小朋友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又如在“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以及超市、表格、纸币、菜单等里面的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再比如,幼儿进行归类学习时,我们用幼儿每天接触的玩具作为学具,让幼儿为各种玩具归类;在认识形体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状的礼物盒,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在练习写数字的活动中,若只是给幼儿一个范例让其跟着写,他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我们就制作一些问卷调查表,画上一些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你坐在第几组?这些可用数字回答的、相关幼儿生活问题,幼儿在回答时将会主动的记忆数字、练习数字的写法。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幼儿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相反,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教学中,要创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如:大班第二学期《认识时钟》,指导幼儿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尝试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电视、睡觉,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并为其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学期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然后设计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内容。 
大班第一学期:主要通过游戏的情境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游戏的情景都是教师预设,幼儿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如:《认识单双数——老狼几点钟》、《按规律排序——给实物排队》等。 
第一学期数学活动内容见下表: 
活动设计 
周次     活动内容设计的游戏情境 
九月认识一星期的顺序设计一周活动表 
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火车开开 
区别单双数老狼老狼几点钟 
有趣的记录小老鼠带小米 
十月排序设计未来的幼儿园 
分类给小朋友分组 
学习自然测量测量小动物回家的路 
区别左右蝴蝶飞飞 
画房子 
十一月 
认识球体、圆柱体滚动的轮子 
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拆装纸盒 
学习5的组成组成接龙 
十二月学习5以内各数的加减法玩蛇棋 
学习6的组成碰球游戏 
学习6的加法和减法玩蛇棋 
认识0找找生活中的“0” 
一月拼拆几何图形造房子 
认识时钟(一)老狼老狼几点钟 

大班第二学期:结合大班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班级中发生的身边事,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数学活动的主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测量——了解身边人事物之间的远近、长短、宽窄》、《认识时钟——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等。 
第二学期数学活动内容见下表: 
    活动设计 
周次     活动内容设计的社会生活情境 
二月认识日历生日列车 
数数高手爬楼梯 
三月比高矮比比谁高谁矮 
记录时间钟表店 
量的守恒量米 
生活中的数字在超市中找数字 
四月学习10以内的组成超市购物(一、二) 
分类记录森林运动会——投篮比赛 
面积守恒谁的花园大 
五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鬼当家(一、二) 
区别远近比比谁的沙包投得远 
认识人民币学做小会计 
六月学习自编应用题买菜(一、二) 
学习等分分生日蛋糕 
认识时钟(二)设计一日生活作息表 

(二) 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1、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自然测量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问题语言情景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问题情景是开展数学的主线。能否创设对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幼儿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活动《有趣的记录》中,教师以鼠老师的口吻给鼠孩子们布置了带三粒小米的任务,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们会用什么办法记住老师的话?于是大班孩子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用写数字、画小米、画“|”线、画“正”字等方法,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又如:在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时钟,那么时钟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赶紧上班,别迟到。”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方医生该放早操音乐了。”还有的说:“时钟可以提醒我们早早睡觉。”等等。 
3、主体互动生活化。 
在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帮助且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愉快的、自然的情绪下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活动中的分组学习也更加舒适、自由,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 
1、幼儿园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活动室的灯笼、彩旗等按照大小、颜色等特征有规律地排列悬挂;盥洗室的毛巾按照学号的单双数分别排列;每个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来了多少小朋友,通过统计增强了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孩子进餐时,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会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但家庭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在期初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如: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课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 
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 生活化的互动评价 
1、评价内容形象化。 
    数学活动的评价人员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为了使幼儿在评价中也能成为主体,明确知道评价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出每个活动内容的图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评价手段生活化。 
首先,评价不是仅仅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小组内同伴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家庭中,家长根据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表现并为其评分。 
其次,评价标记生活化。我们把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大苹果,幼儿未掌握就表示苹果未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绿色的小苹果;如果掌握了一些但未全掌握就表示苹果半生不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半绿半红的苹果;如果掌握得很好就表示苹果完全熟了,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红色得大苹果。 
四、 结论 
(一) 促进了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1、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大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的数学由于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且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也特别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体验双重成功。 
2、养成了大班幼儿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 
数学活动生活化,使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幼儿观察自然、关心周边的生活,自觉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3、增强了大班幼儿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态度。 
“一日生活”数学化,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4、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的交往行为。 
材料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扩大了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活动中共同探索数学材料,并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就像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主动发起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 促进了两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了教师改革教学、投身科研的热情和能力。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在数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另一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共同进行研讨,提出下一步研究方案。 
    2、加强了教师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教学革新。 
    数学活动的研究在我园已开展了三年,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是我们正在研究且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我们两位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此课题,也促使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提高了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内容重组。从而逐渐提高了研究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4、增强了教师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创设丰富的环境。一方面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物,另一方面制作各种幼儿操作用的代替物,使幼儿的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也提高了创设环境的能力。 
(三) 促进了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提高 
1、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研究,本班幼儿家长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从注重幼儿在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到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2、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更加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能积极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找我程度,帮助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的学习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互动评价表不仅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足,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五、 反思 
1、操作中学习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相结合。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具有整体感受的特点,如果我们采用让幼儿整体感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呈现教育过程,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用整合的观念与方法寻求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还有资源上均予以综合考虑。 
参考资料: 
1.《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周粮平《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 
2.《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0期钱芬《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探索实践》 
3.《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6期周利文《浅谈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小班主题活动:蝴蝶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