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策略浅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jinbo 感谢 jinbo 上传 0人参与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教学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1.幼儿数学教育领域的现状 
  1.1传统的教学观对教师的禁锢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幼儿园教育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1.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 
  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1.1.2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单调 
  教师教法单一,常常是讲解、示范、操作等循环往复;操作材料单一,常常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教学内容单调,往往是相类似的内容要学习几个星期。 
  1.2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掌握和理解有失偏颇,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呼唤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幼儿主体地位、主动学习的今天,部分教师为选择而选择. 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教为主,准备大量教具,老师像变戏法似的,将教具一件一件地拿出来用,生怕顺序打乱了,影响整节课的环节。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幼儿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2.数学活动中有效的教学准备策略 
  2.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知识经验、能力、态度情感、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而不是最高要求。 
  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到5家做客"中,某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2.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2.2.1材料的多样性。 
  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 
  2.2.2材料的丰富性。 
  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 
  2.2.3材料的层次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2.2.4材料的操作性。 
  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2.5材料的多功能性。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2.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 

  2.3.1教学方法多样化。 
  有不少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 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数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如普通的扑克牌,在大人的手里可能只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一种生活休闲方式。但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数学魔术牌,可以变换出很多奇妙无穷的数学魔术,而主宰整个变化的魔术师就是我们的孩子。在魔术牌活动中激发了孩子们对数字、符号的兴趣,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锻炼幼儿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组织形式生活化。 
  从生活中寻找操作材料,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数学关系,拓展数学思维。《纲要》强调:幼儿园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确实,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是教师组织数学活动前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仪器之外,我们应更多的选择身边易得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由于活动中幼儿所需材料的数量会很多,我们可以发动幼儿一起动手来寻找活动时所需的材料。通过寻找过程中对众多材料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真可谓"一举数得"。 
  例如,寻找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心,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 

  2.3.3教学手段现代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媒体”,已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利用计算机辅助幼儿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师的双手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声像和视听觉等多方位的刺激,更容易帮助幼儿释疑,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如:大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用传统手段教学,既呆板单调又机械乏味,教师操作、演示、讲解都很不方便,幼儿也因较难理解其实际意义而收效甚微。但通过课件演示,将目测数群的方法一一展现,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时运用多种形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童趣,自然地使幼儿愿意学、主动学、学得好。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改革传统数学活动教手段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设计制作成电脑课件,况且有些内容可能并不适合用课件展示。如:“认识大小”、“区分方位”等,教师不利用课件,幼儿只需实地操作练习或利用自身教育价值,就能效果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了。因此我们必须抱着“扬弃”的态度,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和传统教育教学媒体两者之间如何有机结合、互补长短、综合运用,促使幼儿学数学的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 

  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教学行为策略。 
  3.1师生、生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知识是合作掌握的,经验的习得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更能保证幼儿产生活跃的思维。在以往数学教育师幼互动的进程中,教师更多无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了将幼儿引向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进程,对幼儿进行了各种清规戒律,要求幼儿要安静,要怎样操作,听到信号要停止操作等等。在这样有着各种约束的环境下,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关系是难以建立的。我们在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并有更多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去进行比较判断和探索。 

  3.2同伴身份参与 ,注重适时指导。 
  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过程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与幼儿相互界定、碰撞与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以一名指导者的身份简单地问问:“你在做么?”“这样排对吗?再想想!”这样的师幼互动关系仅仅是一种表面层次的互动,它不能成为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往所扮演的角色,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师幼互动。当然还要注意适时、适度的指导。数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的干预,要点到为止。 

  3.3用心观察幼儿 , 捕捉教育契机。 
  我们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可以说我们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数学无处不在,它支配着各行各业的每日生活。同样幼儿的生活也到处充满数学。早上按时入园、吃点心、吃饭的时间问题,吃多少食物的数量问题。玩什么样玩具的形状大小问题,排队前后、左右的方位问题,序列问题等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具有一种敏锐的分析和观察应变能力,利用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捕捉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敏感性问题运用智慧创设环境,创设活动冲突。如幼儿学习排序,我们可以利用户外活动玩排队游戏,从高到低怎么排?从低到高怎么排?按一男一女怎么排?按两男一女怎么排?……并鼓励幼儿想出多种排列方法。这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等问题组织幼儿讨论,同时请幼儿回家找可以排队的物品,看谁找得多,并且带到幼儿园来,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排队游戏。 

  3.4关注个别差异,了解每个孩子。 
  要了解幼儿,首先要深入观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古代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能,察其所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如: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幼儿对形状感兴趣;有的幼儿对排序较敏感。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孩子,时时做个有心人,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和各种表现,通过观察作出判断,找出幼儿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秋天的儿歌:秋风吹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论证启新程,共“研”途繁华开 ——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幼儿园开展2024年度课题开题论证会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