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数学论文:操作活动在数学中的作用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bolan 感谢 bolan 上传 0人参与

     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操作法、游戏法、比较法、启发探索法、讲解演示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笔者认为在幼儿数学教学的众多方法中,操作法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在教师地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按一定的要求,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法,对幼儿而言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操作去寻求答案的活动,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源于物体。若智能训练目的是在于形成智力,而不在于记忆许多事实,在于培养明智的探索者,那么,传统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他认为儿童学习决非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学习,正如他们学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观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须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操作法,将有利于调动幼儿利用多种感观,掌握数学知识。他还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幼儿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与学习改变了“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幼儿数学操作的内容较多,让幼儿多进行小组合作操作的实践活动,无疑可以培养幼儿的团体精神,达到轻松乐学的氛围。幼儿的思维活动家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应适时营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教学中,操作法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独立、愉快地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属性,探索数学运算的规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操作操作法是幼儿通过双手的动作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摆弄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知识,学习数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幼儿的很多经验正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仅给幼儿以语言讲解,而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将抽象的数字符号强加给孩子,那么幼儿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这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感官认识论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但操作法在数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教师给幼儿的操作材料五花八门,数量关系不突出,幼儿难以从中有所发现;有的没有指导幼儿通过操作发现数量关系,幼儿纯粹把操作材料当作玩具摆弄;有的教师把操作活动仅仅看作为活跃气氛的手段,教学过程中仍然注重自己的讲解。那么怎样让幼儿在自己的具体操作中使数学知识技能得到发展呢?首先,应该让幼儿主动操作。让幼儿借助动手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从中感悟到到数学知识,而教师则通过对幼儿操作活动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可提出建议,指导幼儿的操作,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如:认识梯形的活动过程中,幼儿已有了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经验,因此,我没有直接给幼儿梯形的概念,而是为幼儿准备许多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剪刀,让幼儿自己来折一折,剪一剪,,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自己发现梯形、寻找梯形,并让幼儿在折折、剪剪、找找的过程中,比一比,找出几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将自己的发现与原有的认识作比较、分析,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了。其次,给幼儿讨论评价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同伴间的讨论、相互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开拓幼儿的思维,促进幼儿互相协商的能力,从而提高集体探索活动的水平。幼儿在操作中出现了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教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启发幼儿思维,让幼儿交谈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找到正确的玩法和结论,以加深幼儿对所获得的认识的印象。如:我请小朋友从10个花片中拿出7个,有的幼儿是一个一个从1数到7,有的幼儿两个两个地拿,而有的幼儿只把3个放在一边,把其余的抓在手上,告诉老师他把7个花片取出来了。同样是操作,那么哪一种方法更好呢?我并不忙着先给答案,而是让幼儿自己讨论,幼儿还可以几种方法都自己来试一试。这种操作活动中的讨论、评价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幼儿必须动手动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好地运用“操作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操作法”发挥最佳效果。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纲要》中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 “学习不是告诉,是感悟、更是体验。”是幼儿知识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真理。而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幼儿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幼儿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如何在幼儿的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操作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明确数学操作法的目的。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运用操作法的目的是使幼儿动手操作材料时,能引起其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因此,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教师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我们经常采用的操作程序是:教师讲解演示——提问——幼儿动手操作练习。如在“给图形分类”的活动中,安排操作活动的程序是:教师分别拿出不同颜色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并把它们分别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观察后说出图形名称和放在那个盘子里,接着才让幼儿把自己手中相同的图形放在指定的盘子里。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使用操作法,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索的机会。那么,正确的操作程序又应该是怎样的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我是这样安排操作程序的: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操作材料、去发现问题,以保证其有较充足的操作时间,此时,教师在巡视的过程可启发幼儿寻找正确答案,接着是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的结果,最后才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形成概念。
二、为幼儿提供充足多效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要有层次性。同一类活动的材料要有实物、图片、符号三种层次,以此引导幼儿从动作——形象——符号逻辑思维的逐步发展。因为幼儿掌握数概念的过程是由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能动手操作的实物,如花片、豆子、钮扣、小棍、啤酒瓶盖、石子等。第二阶段是形象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实物图片或原点图片。第三阶段是符号表征阶段:要为幼儿提供数字符号,即数字卡片。
    一、形式多样  走进数学
让幼儿在图画欣赏中喜欢数学,让幼儿从喜欢看的画、美丽的图案和图形的组合中寻找数、量、形状等数学内容。如:设计几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画面,让幼儿欣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画中图形的形状、特征、数量。然后,教师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构建画面,并让幼儿动手剪、贴、拼、画,贴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让幼儿说出自己都运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那些图形,并能说出他们的数量。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学到数学方面的内容。
    二、操作目标具体  体验数学
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且每个方面都有一个重点。认知方面,主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浅显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感性经验、感性经验的获得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进操作来获取得,操作可以为从形抽象到数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如:教师将学习3的组成的认知目标定为:引导幼儿将3个物品分成两份,启发幼儿寻找不同的分法,学习讲述分合过程和分合式,初步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这个目标找的准确,所以操作性较强。情感方面:包括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制定时主要体现层次结构。如:首先让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进而想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再次能按教师的要求摆放或自己创作。
    三、操作注重整体  发展数学
采取分组活动,提供几组不同内容的操作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操作。在安排材料时,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每组材料是不同类型,用不同的方法、材料来巩固相同的内容。如提供几组材料:(1)、看数字卡片摆实物;(2)、看数字卡片印点子;(3)、看点子数量摆实物;(4)、看数字涂色。四组材料不同,方法不同,体现的层次不同,这也遵循了针对个体面向全体的原则,也可以使所有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得到发展,并不是全篇一律,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人的缺点。
    四、操作实效性强  感知数学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在学习“9”的组成。课上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9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如:准备9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8、8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7、7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6、6和3;(4)、物品上有无圆点来分,可分成4和5、5和4。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进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五、操作重视思维  丰富数学
学习数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把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掌握各项知识的顺序为:读数、基数辨认图形、分类、写数字、组成和加减法,最难的是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可以充分利用操作活动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5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内容,这是其中的一组请幼儿仔细观察5瓶果奶的不同。(1)、瓶的大小不同:1只大瓶,4只小瓶;(2)、瓶的形状不同:2只细颈瓶,3只普通瓶子,(3)、瓶的颜色不同:3只红色瓶,2只绿色瓶;(4)、瓶上有无吸管不同:4只瓶子无吸管,1只瓶有吸管。然后,让幼儿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数字卡片排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并说出理由。幼儿必须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语言表述等手段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比直接让孩子死记5-1=4或1 4=5效果要好的多。
总之,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提高了幼儿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观察力、判断推理等能力。操作活动使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故事:小公鸡学本领(文本)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