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建构“游戏规则”的方法探索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mali 感谢 mali 上传 0人参与

  【案例一】大二班“抢板凳”游戏即将开始了,教师向幼儿介绍了“抢板凳”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并拿出游戏奖品向大家宣布:“最后获胜的孩子会有好玩的奖品!”话还未说完,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想参与游戏。教师请了10个孩子示范玩法后,就让孩子们轮流到场地中间游戏。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没有过多干预,游戏进行了两三次之后有个别幼儿出现了“音乐没有停止就坐到了板凳上,或者带着板凳走”等现象。随着游戏次数的逐渐增多。犯规的人数明显增多。特别是第一个孩子开始争抢板凳坐时,其他孩子也争相效仿,最终导致游戏无法进行,这时教师出面干预,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但收效不大。最后评价环节时,没有得到奖品的孩子非常不服气,大声说:“明明是他犯规了,凭什么我没有奖品!” 
  【案例二】在大五班“抢板凳”游戏中,当幼儿出现犯规现象时,教师马上就用自制的“黄牌”对犯规的幼儿进行警告。被“黄牌”警告超过3次的幼儿。就被“红牌”罚下场。这一招使犯规的孩子明显有所减少,但孩子却神情紧张、畏首畏尾、动作缓慢……有的孩子被“红牌”罚下场后表现得非常不服气,当看到其他小朋友犯规时马上跑上去把他拉下来并大声向老师告状…… 
  【案例分析】大二班教师用物质刺激来激励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期望幼儿在遵循规则基础上争当优胜者,结果这一手段强化了竞争的结果,使幼儿的注意转移到“奖赏”上,在游戏中不惜以犯规的方法达到“赢”的目的。这时的游戏规则形同虚设。幼儿在游戏中失去了锻炼及提升游戏能力和水平的机会,同时也难以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尤其是游戏中的失败者,会逐渐失掉游戏的兴趣和信心。而大五班教师则过分强调游戏规则,充当监督者和裁判,一会儿黄牌,一会儿红牌,要求幼儿服从规则,结果出现“当看到其他小朋友犯规时马上跑上去把他拉下来并大声向老师告状”的现象。可见,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因被迫放弃游戏而不服。 
  另外,无论是大二班教师还是大五班教师都习惯于通过告诉、提醒、强化的方式让幼儿接受并记住游戏规则。实际上对被动接受的游戏规则,幼儿在游戏中并不能真正理解、运用,也不会自觉遵守和维护。这说明幼儿不应当是游戏规则的被动执行者,而应当是让幼儿自己在游戏实践中领悟规则的重要,主动地使用规则。 
  【应对策略】根据以上案例及分析,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来建构游戏规则: 
  1 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权利交由幼儿,大班幼儿有能力自己协商制定规则。首先,教师请幼儿自由思考“抢板凳”游戏中应当有哪些规则,并以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在玩了几次游戏之后,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调整改进规则来解决问题。最后,随着游戏进展,让幼儿一步步提炼游戏规则。 
  2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幼儿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是规则的价值充分实现的前提。为此,当幼儿对游戏中犯规现象提出不满和异议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而给自己带来的不愉快体验,使他们感到规则在游戏中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在游戏中将幼儿分为2组:一组幼儿游戏,另一组幼儿当助威者兼当裁判。在游戏结束后一起对犯规行为及影响进行评判、讨论,在征求大家同意的情况下调整、改变规则,产生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新规则。这个过程就是建构规则意义的内化过程。这样定出的规则才是幼儿所能接受的共同约定。 
  3 多种反馈评价方式,促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为了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保持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及时的反馈评价尤其重要。但反馈评价的重点不在结果的“输赢”上,如果一味用语言或物质刺激来强化竞争的结果,会使幼儿对游戏本身的兴趣和对规则的关注转移到“奖赏”上,背离了游戏的初衷。教师可以采取“各组的新规则图示展示”“幼儿自觉按规则开展游戏的情景抓拍”“怎样按规则开展游戏的彼此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幼儿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还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到“赢者”在遵守规则基础上所用的有效策略,从而引导幼儿学习伙伴的策略,不断内化规则意识。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心情墙——相互沟通的桥梁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