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
近年来,素质教育与研究,作为教改的热点已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在诸多教育形态中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理智与情感相协调的教育,更是一种偏重于情感体验的教育,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表现、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对于我们美术教师来说,了解美术教育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机会,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性格,造就素质全面、优良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以后特定的领域做出较大的专业化成绩,并去创造和享受美好的生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学生在美术课的学习中更多地呈现出情感与智慧的品质,在同一事物面前,科学家以科学头脑去分析,哲学家用哲学思想去解释,而美术家要用心灵去感知。美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我认为美术学习对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用对、错去衡量学习的过程,只有合不合情理、品味高低之分。美术是“既喜新又不厌旧”,所以美术学习具有培养开发人的心理结构的作用,而这正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二,美术学习有利于人的右脑开发。人的大脑具有语言和视觉双重的功能,然而,我们的文化教育至今没有为这两种思维训练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通常是采用大脑的语义系统来进行分析思维,打开视觉的大门和挖掘人潜在的创造力是美术学习过程中赋予我们的双重使命。学习视觉艺术的技能有利于增进我们思维的创造性的增强,有利于发展人的创造力。
第三,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美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过程,以更多的轻松和愉快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其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充满热情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样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与他人交往时能够坦率真诚、不卑不亢;这样的人对待工作能够充满热情,敢于负责,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真正地获得了人的内在丰富性。
重视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就是要回原美术课程的本位。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不能按照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我们不是培养专业的画家,他们也不是美术学院的专业学生,比起美术学科的专业能力,理解和体悟美的能力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学前儿童的美术启蒙老师,应该具有更高的人格素质和审美修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能从最普通的事物上发现美,并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美进而改造生活、美化环境。当他们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时,身心也能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例如在学习装饰画的课程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然后总结出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手法,再将总结出的规律和方法用于自己的装饰画的作业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再创造能力,充分感受到包含在民间美术中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终将化作民族情结,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作为美术教师,我在课堂管理及日常接触中也在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我平时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服饰,从不浓妆艳抹,不带夸张的配饰,穿着端庄、大方,这都能体现出美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特点与美感,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之感。在教学的交流中,学生做得好时及时给予适当表扬,他们犯错时批评也特别注意用词,讲道理,以理服人,不体罚学生,从不刺伤学生自尊心,在教学中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敢于承认,有错必改,以取得学生的谅解和信任。美术课的作业也是向学生渗透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特别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在有些作业中,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互助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工负责、合作配合,锻炼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谦让、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例如在立体构成的课中我引导学生大胆创作、构想,再教给学生基本的制作方法、色彩搭配规律、手工制作技法等技能方法,然后激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设计并完成一个理想的小家———立体纸模型。在这次作业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惊人的展现,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准备材料,找来废旧鞋盒作为做小家模型的基础;拿来彩色包装纸、卡纸做家具;漂亮的粘贴画做装饰品。在制作时更是分工明确、亲密合作,我要求并检查每个组,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参与制作,有的学生装饰房间墙、地面;有的制作床、柜、沙发等家具;有的制作台灯、电视机、窗帘等日常用品,就连平时一些懒散的男孩子也被这种令人兴奋的创作氛围所感染,全身心投入到集体创作中。最后同学们的作品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当我检查作业时,有的学生自豪地对我说:“老师,您看我们的小家多好呀!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呢,则是他们可信赖的支持者、鼓励者和欣赏者,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最终成功实现他们的构想与创造。在同学们都为自己组建的小家模型惊喜万分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法国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更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用心去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让审美成为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而良好的情感氛围往往要求美术教师运用智慧、幽默、爱心、耐心和宽容心去营造。良好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作为美术老师,在教学中,我怀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心构建着和谐的课堂,我愿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深厚的人文意识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启迪他们能够感悟真、善、美,拥有真、善、美的心灵;能够品味生活,用充满想象与创造的头脑、智慧的眼睛和灵巧的手,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促进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个性情感的发展,让生动、可感的美的事物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学生任其品味鉴赏,运用美自身的感染力教育人,这样教学过程就会达到自由性、愉悦性、深远性的教育效果。
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在艺术教学中贯注情感,就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心理活动和求知欲望。个性和创造力来自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用情感激发学生追溯教学内容的本源,感受其产生的原因、形态和环境,就会使学生沉浸于形象之中,而这种形象化的再创造过程,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和目的对象化,增强独立性和意志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进入内心的探索。由于情感是一种意识的力量,是认知、感受环境的过程,在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形成中,发挥情感的基础性作用,提供典型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可以构筑和联结教学内容本源的环境,现实和社会生活的环境,拓展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和探索,促进教育的个性和社会化。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正是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进行发挥的过程,重视非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性情得到愉悦,最终实现美术课的“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目的。情感教育可以扩大彼此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教师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教育达到自我发现和超越,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因此,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决不能片面强调美术教学的操作技能技巧,而忽视情感体验,必须把两者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用心去与学生交流,用情感与学生沟通,才能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产生学好美术的强烈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
手工材料
关键词:美术
- 将自主性培养融入美术区域活动 2013/03/02
- 我眼中的幼儿美术教育 2013/02/28
-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与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2013/02/25
- 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语言 2013/02/22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