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奥尔夫”的误区
随着人们对早教的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下简称奥尔夫)在广州的儿童早期教育(早教)领域进行实验并开始兴起。一时间,一些家长也被吸引进来,并积极参与学习,各种早教刊物、教材开始出现专门介绍奥尔夫的内容,奥尔夫教师也开始变得走俏。然而,面对各样早教机构纷纷打出“奥尔夫”教育牌的局面,有人不禁心存疑惑,从“奥尔夫”兴起至今短短的时间里,那 些自称奥尔夫教学的授课者是否真正理解吸收了“奥尔夫”的精髓并付诸实施?家长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是否真正做到与实际合而为一?让我们拨开迷雾,走进“奥尔夫”。
何为奥尔夫教学法?
据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全称为“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它被放在莫扎特音乐学院第11系,是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可以概括为融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注重培养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教学方式。
“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远远超越音乐领域本身,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身体、自然等诸多领域中。从教育理念上,“奥尔夫”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还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它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孩子的视野开阔,学习兴趣倍增。参与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缩小的微型社会,每个人可以同时扮演指挥、领唱、伴奏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同时又是在不停地转换。孩子承担不同的分工,随着节奏转换不同的角色,在这过程中,培养了乐感,学会了不少音乐技能,同时将认知与训练编织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据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进行歌唱、律动、乐器合奏、即兴创作等。运用声音造型(歌唱、朗诵)、动作造型(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身体造型(身体器乐活动的声势活动)及奥尔夫乐器,来引导幼儿去体验、探索、发现和创造。音乐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新鲜有趣的游戏不断吸引了孩子长久的注意力,将孩子带入一种自然学习的状态。
目前,很多早教机构已纷纷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课”,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授课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象认识。专家表示,目前很多授课教师只在奥尔夫教学培训班受过短期的培训,便开始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非短时间就能理解,更谈不上很好地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融合至课堂对孩子进行教学。现在大部分教师,只学到局部和表象的知识,为游戏而游戏,将游戏搬入课堂,甚至纯粹从营造气氛出发,而不知如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是不能真正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落到实处。
中老年也适用该教学法
在广州,许多奥尔夫教师单纯地以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只适用于孩子。诚然,奥尔夫采用的教学方式无疑使人眼前一亮,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景:没有桌椅的课室;学生不用挺直腰板,不用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用保持始终如一的安静聆听;孩子甚至可以在地板上摸爬滚打,可以开怀大笑,可以兴奋欢呼,没有了规矩与束缚,但却在欢乐中达到了学习、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其成功所在。它给了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在释放个性中完成学习与创造。无可厚非,它的确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法,但它只适用于孩子吗?
据了解,一些中老年人学习音乐也采取此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进行不同的课堂设计,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自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激发创造潜能。那么,它也能根据大人、家长的年龄特征设计出适合他们的通俗易懂的操作方式来学习音乐,他们同样能参与其中,一起娱乐,一起接受教育。让老人回复童真,年轻人也回复显示出活蹦乱跳的年轻面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谓老少皆宜。
关键词:走出
- 走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三大误区 2013/02/25
- 走出亲子园的定位误区 2013/01/11
- 走出音乐教学的误区 2012/11/26
- 走出幼儿园园本教研误区 2012/11/17
- 走出办园误区,打造特色幼儿园 2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