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卓娅:课程是一种社会协作活动
课程是幼教界都在谈论的热门话题。课程很实在,因为有人说它就是我们大家每天平平常常的生活;课程很神秘,因为有人说它是达成教育理想境界的桥梁;课程很具体,因为许多教师把它理解为自己每天所做的教育教学工作;课程很抽象,因为许多教师把它理解为需要由专家和少数特殊的教师来专门研究的高深理论或精妙模型!更多的时候很困惑:一会儿似乎什么都是,一会儿又似乎什么都不是!
有理沦说:课程是一种“计划”,也有人把课程比喻成一条预设好的“跑道”。后来,有人批评这种“跑道”式课程观没有关注每个具体“奔跑者”的成长感受,于是,课程又被比喻成“奔跑的过程”。后来,因为考虑到当时国家或学校为学生预设的“学习计划”过于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于是提出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口号:课程即生活。于是,回到阳光灿烂的田野,回到自由愉快的游戏又成了一场新运动的比喻性的宣言。
中国幼教百年庆典活动期间,听到某专家提到一位外国幼教理论工作者的议论:“家长有权要求幼儿园的游戏不同于在家里玩的游戏!要不然,干吗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当时听了此言觉得很“实际”。如果说“幼儿园的生活”与在“家里的生活”别无二样,幼儿在“幼儿园的跑道”上奔跑和“家里跑道”上奔跑毫无差别,那么,还要幼儿园干什么?还要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干什么?还要讨论“课程”干什么?
在一次讨论儿童都是“XX家”的学术活动中,有研究生提问说:既然儿童都是“科学、艺术、哲学……家”了,都是我们成人的“父母或老师”了,还要学校、教师和教育干什么?他的老师这样回答说:“那只不过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比喻!目的是使妄自尊大的成人能够更尊重幼儿的成长过程、学会向幼儿学习,并努力保持成长的朝气、自由思想的能力和纯真的心态!”既然这只不过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比喻,既然认为儿童和成人是需要相互学习的,既然仍旧认为教育和教学是必要的,并承认教育研究永无止境,追求的重要目标是了解儿童并以此帮助儿童成长,那么无论将来还会把“课程”比喻成什么,课程研究这种“了解”和“帮助”个人成长的使命将永远不会改变!
作为个人来讲,我更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严肃、认真但同时又能够生产幸福感的“社会协作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必须承担起最主要的组织协调责任。因为这种“课程生活”总是处于日常生活的生态圈中,必须和生态圈保持和谐关系。但它又显然不是“日常生活”,而是那种有意识的“教育生活”。“享受这种教育生活的人”,绝不仅仅是幼儿,而应该是教师、家长、幼儿以及所有的参与者。同样,“生产这种教育生活的人”也绝不仅仅是政府的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和幼儿园的教师,而应该是教师、幼儿、家长和所有的参与者。
对“理想课程”的追求,我们首先需要建设一种共同发展的理想,其次需要建设一种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最后还需要建设一种终生教育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一个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来说:它既不仅仅是一份研究计划,也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不仅仅是一本教学方案集锦,也不仅仅是一本包含独特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论著……它应该能够成为全体参与者热情高涨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绵绵不绝,创建着全体参与者在幼儿园的美好教育生活,也促进着每一个参与者的健康成长。
手工材料
关键词:课程
- 课程观摩展新教师风采 2014/12/09
- 对课程预设的理解和反思 2013/05/18
- 有效挖掘生活环节中的课程资源 2013/02/19
-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2013/02/04
- 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思考的若干问题 2013/06/04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