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来源: 浙江学前教育网  0人参与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儿童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而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正能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的状况以及个体差异。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 ( 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 ) 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以下就来谈谈如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现儿童的主体性发展。

一、了解并尊重 儿童音乐 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要在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有儿童主体地位的概念和意识,自觉地将培养儿童的主体性作为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之一,真正地把儿童的发展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主体性的问题并不是—种具体的教育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即使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方法,由不同的教育者来实施,其结果也可论是完全不同的,关键是教师对儿童的特点、需要、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具体落实。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确实,需要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还不具备为适应教师的教而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的学习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儿童之所以喜欢音乐活动,是因为动作模仿、敲打物体、探究声音等行为正是儿童最基本的音乐本能和冲动,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是任何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所无法取代的。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儿童直接地体验到快乐,因此,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儿童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是发展儿童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造的空间、时间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总是在以主体的身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各种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因此,为儿童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提供儿童自主和主动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是保证儿童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让儿童自主探索、体验并创造的音乐环境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的主体发展。我们不妨为儿童提供一些最简单的以节奏性的体验来感觉运动的拍手游戏、简单的即兴歌唱游戏,或提供一些生活中最熟悉的物品如杯子、餐具、果壳等作为儿童创制乐器的自然材料,通过儿童自己动手的手工制作活动,帮助儿童自由地表达自我感受。我想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中儿童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有权也有能力选择并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儿童能在积极投入的、最初级、最原始、最基本的自我创作中进入并体验音乐。每一个儿童都可以参与并显示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世界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倡导“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的同时,特别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即兴和创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例供儿童自主选择和参与的音乐游戏活动来进一步体验其思想的精髓。

游戏活动一:翻卡片

1 .教师向儿童出示一组卡片 ( 卡片为正反二面,不同颜色区别,例:■代表红色,代表白色。如图:■■□□ ) 。

2 .鼓励儿童根据卡片显示的信号拍出节奏 ( ■——拍出节奏,□——休止 ) 。

3 .在儿童熟悉基本过程之后,教师可启发儿童自由地调整或交换卡片,或增加卡片,继续尝试以拍手表现不同的节奏。

4 .在儿童对此游戏活动进一步熟悉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变通或创造出其他的游戏玩法,如把原来的一排卡片增加为二排卡片,探索二声部的节奏表现。如下图:

■□□■■□■

○●○●●○●

( 注:这个游戏活动既可集体进行,也可让儿童自由结伴个别进行:一幼儿摆卡片,另一幼儿拍出节奏,再轮流交换等。 )

游戏活动二:敲“门”

教师在活动场地放置三个不同颜色的塑料圈,分别代表三种不同音色乐器的“家” ( 如:碰铃、响板和铃鼓 ) ,儿童自由选择并持一种音色的乐器加入,各组儿童分别站在代表各自音色乐器的圈外,任意邀请一位儿童做志愿敲“门”人,即用脚点圈,若点到哪个圈,哪个圈所代表的“家”就发出回应 ( 乐器声响起 ) 。

玩此游戏时,教师只需告诉儿童一个最简单的活动规则,即点到圈就发声,反之则不发声。重要的是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和主动创造。多多鼓励儿童做“敲门人”,让儿童在反复的游戏尝试中体会到各种不同的点圈即敲“门”办法,从而体验音乐中的节奏、休止、多声部的感觉。

三、探索适合儿童主体性发展的音乐教学形式

1 .调动多种感官,加强主体参与。

在音乐活动中要更好地调动和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到音乐艺术的美,我们可以采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 ( 如听觉、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 ) 协同参与音乐学习的方法。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好认识对象;同时,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更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 使儿童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不单纯地仅仅从听觉活动人手,而要借助于视觉、动觉、言语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统合活动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和欣赏音乐作品,通过大量外显的身体动作参与、视觉具象化辅助材料和言语辅助材料的参与等使儿童在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加强对音乐欣赏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自我学习。

为了更好地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使儿童更主动、顺利地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求新知的活动,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步步深入地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并藉此培养儿童自我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模式与传统的、以模仿练习为主的音乐活动模式相比较,其特殊价值在于:一方面,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儿童的自学活动,不仅能为儿童提供用原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使儿童对新的知识、技能吸收得更为主动、自觉和积极,从而更有助于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已有经验进行自我教育,也能为儿童的创造意识、探索精神及自学习惯的习得和养成奠定长远的基础。

3 .加强同伴交往,吸收间接经验。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多为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一种集体活动的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儿童提供同伴间的交流和合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儿童在身心两方面都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儿童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双向的,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心理上互相影响,行为上彼此模仿,经过认同、内化,融人自己的心理机构,促进自己的心理发展。因此,同伴间的交往对儿童个体主体性的发展具体重要的心理功能。首先,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具有强烈的被接纳、被认同等多种心理需罄,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其次,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儿童可以在不断地输出和输人信息、自学和互学的过程中积极她吸收来自于同伴的经验而对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作用;再者,集体的音乐活动形式还能够使儿童获得来自于同伴、教师的各种评价,它也能够对儿童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评价、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_uacct = UA-670247-6; urchinTracker();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设计:小企鹅(折纸)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