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务幼儿园教案特色教育文案幼儿教育论文图片幼儿园课件视频电子书幼儿故事童谣歌曲游戏家庭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开启美的心灵

来源: data.06abc.com 作者: enjoy 感谢 enjoy 上传 0人参与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联系,也强调了艺术活动中的情感熏陶,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性的幼儿艺术教育:首先要让幼儿成为人,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其次要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艺术技能。就幼儿园绘画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美的绘画情趣?如何启发孩子表现美的绘画灵感?怎样才能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获得人文情感熏陶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一、满足幼儿情感的需求,在涂画中感受美的绘画情趣 
幼儿从2~3岁开始进入涂鸦期,涂画就成为孩子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自由游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用他们独特的图象符号表现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我们设计了涂鸦墙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涂鸦的机会,可擦洗的粉笔涂鸦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也为我们了解孩子的绘画语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如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涂画符号——线圈、散点、短线等,都在孩子涂画的过程中被赋予特定的意义,边画边自言自语,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许,我们无法看懂孩子的画,但无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绘画表现的乐趣。
 
在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之后,我们开始以蜡笔代替粉笔,以画纸代替墙壁,引导幼儿开始初步的绘画活动。在幼儿涂画的基础上提炼各种线条的表现,逐步开始组合点、线、面表达一些具体的物象。如在草坪上玩游戏之后用细细的短斜线表现小草的柔软;秋游去黄山湖金沙滩玩沙以后用粗细不一的散点表现沙滩的景象;玩吹泡泡游戏之后用大小不一的圆形表现彩色的泡泡世界……这些活动,均在孩子们的生活和游戏体验之后开展,孩子们在美的生活体验之中,用自己的画笔余兴未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满足表现欲望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绘画情趣。孩子们还为这些线条取了形象而极富童趣的名字——小草线、沙线、泡泡线、波浪线、长城线、螺旋线、面包线……简单的线条也由此而情趣横生,变得有生命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涂画过程中的愉悦情绪,他们常常重复某个图象,或者模仿同伴的作品,甚至覆盖掉已经完成的内容,最后连他们也看不明白自己画了些什么,却能够滔滔不绝讲述,那种情感得到满足的快乐溢于言表。 

随着绘画的内容日渐丰富,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大胆的想象与创造成为儿童绘画最重要的价值。人们常说,孩子的画与大师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给幼儿想象发展的空间,幼儿就能创造出自己的画来,而每一幅画,都会融入孩子真切体验的情感。有一次,我改编了传统的《三只蝴蝶》的故事:三只蝴蝶在雨中飞呀飞,红蝴蝶找到花姐姐说:“花姐姐,让我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吧。”花姐姐很为难,说:“我的叶子那么小,我一个人躲在里面也觉得太挤了,你怎么还能躲进来呢?”红蝴蝶说:“能容得下花姐姐就能容下我,让我躲进去吧。”花姐姐想了想,就让红蝴蝶进去了。黄蝴蝶飞过来说:“花姐姐,让我也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吧。”花姐姐为难地说:“实在对不起,这里那么小,只能容下一只蝴蝶。”黄蝴蝶说:“能容下一只蝴蝶就能容下两只蝴蝶,让我也进去吧。”黄蝴蝶进去了。就这样,白蝴蝶、小瓢虫,还有……全躲进去了。雨阿姨被花姐姐的行为感动了,心中的爱也被唤醒,她说:“为什么花姐姐的叶子下能够躲进这么多的小动物还不显得拥挤呢?原因在于花姐姐有一颗爱心。花姐姐的爱心没有边际,所以花叶下的容量也就没有边际。”雨阿姨停止了下雨,请所有的小动物围着花姐姐一起唱歌、跳舞。讲完故事,我用小椅子搭了一朵花,请小朋友扮演蝴蝶、瓢虫……玩这个游戏。孩子们简直乐疯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挤到椅子上,紧紧抱成一团,开心地喊:“我们都是有爱心的好朋友!”玩够了,我请小朋友把这个故事画出来。孩子们有的把纸折出一个个格子, 在格子里画出一个个连续的情节;有的在花姐姐的每一个花瓣上画出躲雨的小动物;有的画出了花姐姐的叶子房,房间里躲着蝴蝶、蚂蚁;还有的直接画出了花姐姐的爱心,爱心里藏着瓢虫、蝴蝶、蜻蜓……在故事和游戏的情感渲染下,孩子们画画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思维打开了,作为人的爱心也激活了,美好的诗意的情感象清泉一样从孩子们的心里流淌出来,化为一个个情节与思维过程,化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表达着孩子们的人文情怀。 

借助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及幼儿充满情趣的游戏体验,渲染出浓浓的绘画情境,自然地激发了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内心情感的热情,使孩子们在创造美、表现美的同时获得人文情感的熏陶。 

二、适时提供技能的支架,在观察中尝试美的绘画语言。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绘画技能的习得与想象创造的培养往往会成为一组矛盾,我们常常为是否示范提供范例而困惑,“教”得多了,限制孩子的想象和创造,使孩子的画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教”得少了,阻碍孩子的表现和发挥,使孩子的绘画技能无法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借助有效的教学指导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必须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再给刺激,使他产生对于知识的渴求,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成为孩子智慧闪光的过程。由此,把握“教”的时机,适时给予孩子技能学习的支架,成为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一项策略。 

秋天,正是水果丰收的季节,配合主题教育,有一个水果宝宝的绘画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叫胖胖的苹果宝宝正在树妈妈身边和兄弟姐妹们聊天,突然,有一只大手抓住了它,就这样,胖胖被摘了下来。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最后来到了幼儿园,碰到了和它相同命运的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成了好朋友。”说着,我请小朋友从班级自然角找出苹果胖胖、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放到前面的盆子里。孩子们的兴致来了,在自然角的水果篮里反复比较,找了最大的苹果(因为这样大的苹果才能叫胖胖)、颜色最亮的橘子、小小的番茄。等小朋友找完了,我在黑板上画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圆,说:“老师给这三个好朋友拍张照,瞧,这是苹果胖胖,这是橘子跳跳,这是番茄贝贝……”孩子们一下子就喊了起来:“老师,你画的什么呀,怎么全是一样的了?”我装着不明白的样子,说:“我画的就是苹果胖胖、橘子跳跳和番茄贝贝呀,有什么不对吗?”有几个孩子急得跑到前面来指点着说:“不对,不对,这全成一样的了,苹果下面大上面小,中间有个坑;橘子是最圆的,番茄有点扁,上面还有象叶子一样的柄……”我的一个错误,让孩子们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三种水果的特征。 

我接着往下讲故事:“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聊着聊着,它们就想起自己的家了,谁知道它们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又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它们就从幼儿园跑出去了。”“正好幼儿园门口有辆大卡车,它们就跳到卡车上去了。”“树妈妈也想它们了……”我说:“哦,它们想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了,但是它们怎样回家呢?回家的路上一定会发生许多的事情,我们把它编成故事画下来,每个人都编得跟别人不一样,画得越特别越好。”孩子们完全地进入故事里,说着,画着。就有小朋友开始问我:“老师,我想让苹果长胳膊长腿,该怎么画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孩子们有了技能学习的需要,我顺应着孩子们的需求,为他们做示范:“让苹果长胳膊长腿?很简单啊,你想长在什么地方,用一根线条绕过去,就好了。”就这样,苹果、橘子、番茄长胳膊长腿,脸上笑嘻嘻的,手拉着手走在蓝天下。之后,孩子们兴奋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跑过来说:“老师,听我讲给你听!”于是,我把孩子们的画贴出来,让大家找找苹果、橘子、番茄它们在哪里,说说它们在做什么。这样一比较,孩子们从同伴的画中观察发现了自己在绘画表达中技能的欠缺、同伴新的画法,从而学习到不同的绘画技能,还从不同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我们借助情景化的过程设计来唤醒孩子的情感,用教师的机智激励他们主动去观察,并借机鼓舞孩子主动学习绘画表现技能,发现美的绘画语言,使孩子们在人文情感的熏陶下获得表现美的技能和情趣。 

三、慧心解析作品的情感,在欣赏中体验美的绘画内涵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虽然绘画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却折射出教育的整体价值。我们在引导孩子学习绘画、培养其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也拓展着孩子观察、想象、思维、情感、人格、合作等能力的发展。由此,一幅儿童画的评价标准,绝非以其外在表现形式可断言,更不能以“像”或“不像”来判断。很多时候,画面外的价值更为重要。用孩子的眼光理解孩子的作品,引导幼儿在欣赏中体验充满情感美的绘画内涵,是幼儿绘画教学最重要的价值。 

儿童画的最可爱之处,是成人无法模仿的稚拙和童趣,这一方面来自于孩子无拘无束的大胆想象,一方面来自于孩子生理特点所导致的绘画表现特点。但孩子往往容易受成人的影响而把“画得像”作为自己绘画的标准。有一次绘画活动《我的梦》,波波在画纸上用黑色画了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在周围散乱地点出大大小小的黑点,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小朋友们都觉得这幅画糟透了,异口同声地说:“这画的是什么呀?全是黑色,乱糟糟的。”波波觉得很委屈,低着头给大家讲他的画:“我做了一个噩梦,有个鬼象影子一样跟着我,我拼命逃,可那个鬼总是跟在我的后面……”听波波一说,孩子们都被震撼了:画面上的那团扭曲纠结的黑线条正象一个张牙舞爪的“鬼”,透着一股恐怖诡秘的气氛,那些散点,就象波波凌乱的脚步,“鬼”紧跟其后……马上就有小朋友跑过去抱住波波安慰他:别害怕,“鬼”抓不到你的,我会保护你…… 了解幼儿绘画创作的思维过程,我们就会感叹孩子的艺术表现,并为其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所感动。 

欣赏孩子的画,第一要点便是善于发现孩子画面中的情感,用孩子的眼光看懂孩子的画。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在欣赏中获得审美情感感受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上爬。有一个《秋天的树林》的绘画活动,在活动之前,我给孩子们讲了凡·高的故事:以前,有个牧师为了救穷人,忍饥挨饿到穷人家里去布道,但他发现这就等于是在说废话,根本不能对那些穷人有什么帮助。他开始把自己的食物、衣服等东西送给穷人,他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又冷又饿睡在草堆上。再后来,他觉得光送东西也不行,就去帮穷人干活。有一天,他披了那条旧床单敲开了一个老太太的门,站在门口说:我帮你洗衣服吧。那老太太以为他是神经病,瞪了他一眼说:滚出去!凡·高痛苦极了,他想,我能够为穷人做些什么呢?于是,凡·高拿起了画笔开始画画,见什么画什么,画树,画风景,画向日葵。我把凡·高的树拿出来给孩子们看:我们天天都看见树,那些树也会扭动,可有没有象凡·高的树扭动得这么厉害呢?为什么凡·高的树要这样扭动呢?孩子们说不出来,我告诉他们:因为凡·高想帮助穷人,可又没有办法帮助穷人,心里很痛苦,就有了那种弯弯扭扭的感觉,就把树画成了这个样子,凡·高那一颗帮助人的心象火焰一样燃烧着。有一个小朋友说,看了凡·高的树,觉得肠子也要扭到一起去了。孩子们的情感在故事的渲染下很快沉浸到“凡·高的树”中去了,说:“老师,我们能不能也象凡·高那样画弯弯扭扭的树呢?”就这样,孩子们站在凡·高的肩膀上,画出了弯弯扭扭的树林,画出了富有生命活力的秋天的风景,也从凡·高的画中体验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  

对于正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用笔画画是他们的内在需求,从涂鸦期到蚂蚁人时期再到稻草人时期,我们给予孩子成长最大的帮助就是倾听他们的心灵之语,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受艺术之美,在情感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在活动中提高绘画技能,获得心灵感悟。 手工材料

本文来源:来自用户上传,如涉及原文作者版权请留言本站,本站将及时处理
网友跟贴 0人跟贴 | 注册
账号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浙江教育学前网立场。

暂且没有评论!
幼儿园手工材料

精华推荐

进入资源频道

7招改造“怕生”宝宝

最新新闻

进入新闻频道

妈妈课堂 乐活同行

© 1997-2019 浙江学前教育网版权所有 浙ICP备09002701号-1 首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项目 | 广告服务 | 代理合作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申请链接